法学院目前只有法学一个专业,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已经被教育部列为红牌专业。我们深知,如果学生没有了,老师也就没有了,那么专业也就没有了,学院也就自然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就业工作是目前一段时期学院重中之重工作。我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共有93名,在3月1日签约只有1人,保送研究生4人,就业率5.5%的情况下,截止目前,一个月时间已签约14人,考取国家公务员1人,进入硕士研究生复试的12人,目前就业率为32.26%,预计在7月份学院初次就业率将达到90.32%,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招生就业工作处同志们的帮助,以及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下面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思路和做法进行简单汇报:
学校在第三届党代会上,确立就业工作是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的指导思想和号召建立校、院、系三级联动的全员就业工作体系。我们认为就业是生命线是指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学校、学院、专业的未来生存发展;就业是感情线是指抓就业工作就是要“抓当前一招不让,谋长远久久为功”,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未来校友对学校的感情依存度;就业是稳定线是指就业工作要实现学校、市场、社会三满意。
在此“三线三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作如下思考:1、在就业工作中探讨实行什么样的机制体制,才能增强就业工作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以使就业工作生命之树长青。2、在就业工作中,怎样合理配置好市场资源,精准定位、精确服务,扶上马,送一程,以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3、在就业工作中,怎样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以实现毕业生满意就业。
二、科学谋划、合理定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
在学校“三线、三动”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上谈及的三个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数量和质量同抓),坚持目标管理(就业率和教师考核、评优挂钩),坚持各司其职(学生、教师、辅导员分工侧重),确定法学院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三位一体”调动三个积极性,构建全院、全员、全方位、全时段就业体系,其中“三位一体”是指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联动,齐抓共管;调动三个积极性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四全”中,全院、全员是指学院全体教师、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不留死角;全方位是指从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建设、就业信息管理等全方位抓好就业工作全过程;全时段是指从大一到大四全时段突出就业主题,大一注重适应性教育和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大二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三注重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大四注重毕业指导教育和就业个性化辅导教育。
三、明确分工、强化组织、确保就业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需要协调有序推进,为了在组织上确保顶层设计规划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书记为组长,其他副院长为副组长;辅导员、系主任、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明确机构分工的基础上,将就业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制定任务清单,一个教师负责3-5个学生就业指导,并制定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针对具体任务我们努力做到任务管理项目化,项目管理节点化,节点管理责任化(每月初统计将教师所带学生就业情况院内通报)。院长多次开会强调抓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号召广大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就业工作,书记经常和教师、学生交流,把握就业动态,各副组长也各司其职,深入基层一线,将就业工作根植于广大教师和学生心中,有力地促进就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四、搭建平台、强化宣讲、树立起“关心就业就是关心自己未来”的服务理念
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于法学学生就业来讲,最困难的事不是就业率多少的问题,而是学生就业择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转变观念,做好宣传,搭建好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学期一开学,学院领导班子召开了学生就业工作专项研讨会,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法学院学生就业率,提升法科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及办好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特色进行研讨,对下一步就业工作开展进行详细宣讲;分别召开两次全院教职工大会,就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全院、全员、全方位、全时段参与的“四全”促就业理念进行宣讲,鼓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就业发展格局;学院学生工作人员整理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并在全院大会上向各位老师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我院开通了理工法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充分搜集毕业生就业信息,由学生助理员定期发布给毕业生,并且为单位和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他们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充分发挥“法学创客空间”平台的功能。为促进就业,目前开展三个平台。 1、法学专业辩论组,致力于法律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培养“金牌律师、律政佳人”奠定基础。 2、法学电子商务培训组,致力于互联网 法律服务,为培养“电子商务类”人才奠定基础。3、法学证券金融培训组,致力于法律 金融,为培养“金融业服务、企业上市类”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法学创客空间”平台,培养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必备素质;各专业教师针对目前未就业63名学生尽量协调好毕业论文指导时间,进行就业精确指导,比如对继续考研和司法考试的9名学生鼓励报辅导班温课备战,25名备考公务员学生创造时间冲刺提高,29人就业意向明确学生推荐其基层就业(社区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政法系统人民陪审院和辅警等),营造出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树立起“关心就业就是关心自己未来”的理念。
五、建制立规、合理分工,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管长远,学院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如下制度。1、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双指导制度。学院制定了每周毕业论文指导计划,同时结合论文指导的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了解所带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他们分析各自情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2、建立导师制育人机制。学院在校院二级管理正式实施时,倡导全体教师发挥导师制育人作用,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确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将学生就业率与教师考核,评优进行挂钩。3、建立与毕业生“一对一谈话制度”。针对不同毕业生不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就业服务,做到“三位一体”无缝对接。
六、科学分析、正确研判、做好法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工作
就业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做好法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工作是谋划长远的基础。学院通过制定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发展空间,正确进行研判,一方面便于学院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也对理工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方向性作用。
以上是我院2016年就业工作的一些点滴做法,我们简单从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舆情建设、平台建设等进行汇报。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我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再上新台阶,圆满完成学校任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