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本科生就业经验。2016年全国高校应聘毕业毕业生达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受全国经济下行、产业重组、企业生存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6年本科生就业成为国家民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从全国毕业生的生源来看,2016年985和211学校的毕业生人数达40多万,以我们学校目前全国170名左右的排名来计算,学校生源质量应在全国765万名毕业生中排到前100万。单纯从以上数字来看学校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不应太大,但从学校近几年学校的就业来说,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学校声望、学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行业对学生的认同度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抓学生就业就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立足于长远谋划,只有积极抢占高地,才能保住现有阵地,才能保住学生的就业出口。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现从电气学院院长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二、树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电气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的一个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三个合作的就业机制。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一把手工程”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和学校校友为3个支撑点,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以及和企业、校友联系较多的便利条件,采取科技合作、生产实习、就业基地等三个合作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就业工作从简单的招聘形式转变为与用人单位建立全面合作的联谊伙伴模式。
三、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质量保证
(一)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出台了有关促进学院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方面的规定,资助并带领学院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培训及交流会议,以提高学院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注重对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
(二)推进学院课程组和专业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出院出台了“电气学院课程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实施意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59个课程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32个课程组。同时,立足于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启动本科生教材料的编写工作,制定了“电气学院级精品教材立项及新编规划教材立项”等相关文件,全面推进学院专业教材的建设。
(三)全力推进学院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学院全面启动并推进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理顺实验室管理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化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挖掘行业资源、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学院结合人才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加大与国内电气装备制造企业(电缆、电机、变压器、电力运行等)沟通,建立本科生生产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目前,学院已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中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万马电气电缆集团、江苏远东控股集团、佳木斯电机厂、青岛电缆厂、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学院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远东控股集团等一些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并按照企业需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达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四、大力加强与行业沟通、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机遇与条件
(一)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以科技合作带动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
学院面向电气装备制造业和电力运行业,极积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学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以科技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目前已与国内20余家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基地。
同时,学院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如:聘请企业专家为学院兼职导师、为学生设立奖学金、聘请知名企业家来学院讲座等,目前有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每年资助金额近30万元,如:江苏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鸿盛鸿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万马电气电缆集团,上海路博润科技有限公司等。
(二)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学院依据所服务行业,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交直流特/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大型水力建设工程、核电工程、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等工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引领、支撑、服务电气装备制造与电力运行产业为使命,以“需求导向、流动开放、汇聚融合、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建设一个协同中心、四个研究平台、多个产业化基地;培养一批行业产业急需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目前协同创新中心融合了国内60余家知名电气装备制造企业,整合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发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建立资源汇聚管理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围绕协同创新中心四个研究方向,整合人力资源,并通过引聘方式建立四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以国内“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体系,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积极引导学院教师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院在行业的影响力
为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科研与学术交流,扩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学术交流能力,提高学院各学科和专业在行业的影响力,学院推出了“关于促进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暂行规定”,加强了学院教师与国内电机行业、变压器行业、电缆行业、电力运行企业及电能变换与传递企业的交流与对接,2015年度学院以团体方式分五个专业方向分批次派出教师60余人次到企业进行交流,50余人次参与行业的学术交流。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宣传和播种的作用,加深了行业企业对学院整体实力和办学特色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便于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对用人单位实行规范的登记制度,并将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反馈于教学、科研部门便于更深入和企业进行联系。学院对用人单位实行“一条龙”服务,保证了校园招聘活动的顺利进行。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做好毕业学生的就业分析报告,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追踪及利用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的机会,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让往届毕业生切身体会到母校的关心,通过他们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将就业理念、就业观念、就业途径关口前移,注重日常的渗透性教育,做到早教育、早准备、早运作、早就业。
学院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动员会和成功校友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让学生直接了解职场的最新要求及动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鼓励学生下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尽早进入就业状态。
(三)做好就业工作“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培育工作
硬实力主要体现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水平的增长。软实力体现在学院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感情”基础上。学院注重就业工作中的细节,热情接待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和谐、畅通的沟通平台,让用人单位体会到我们的热情和真情,留住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为今后的招聘工作做了良好的积累和铺垫。
学院的就业市场建设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就业市场建设,在做好学院就业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学校整体就业工作做出贡献。每年到我院固定招聘的企业有70余家,在做好本学院就业工作的同时,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兄弟院系专业的毕业生,积极拓宽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以上是电气学院近年来就业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当然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改进和加倍努力,把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为谱写哈理工事业发展新篇章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