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国华,男,1982年8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9月—2004年7月就读于辽宁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9月—2006年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凝聚态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6月任职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物理系,主讲大学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半导体物理以及哲学专业自然科学概论等多门课程。主持或参与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2篇。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指导大学生演示仪器设计大赛2项;获应用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讲课大赛一等奖,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获2014年—2016年度校级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研究方向: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分子团簇体系性质与合成反应,以及新型富氮高能密度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主要研究成果: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2项、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钱宾四先生在《国学概论》之弁言中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三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在我校应用科学学院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在主讲大学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半导体物理以及哲学专业自然科学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同时,探索从国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国学文化,以此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他就是张国华副教授。
知识无界勤为径 书海无涯苦作舟
张国华1982年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农民家庭,爷爷曾在沈阳第120中学任语文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葫芦岛市连山区老边村务农,父亲是农民,但在爷爷的影响教育下,自幼喜欢读书看报,劳作之余也不忘拿起书报来读一读,老乡们但凡需要写证明、申述材料什么的,都会找到张国华的父亲帮忙,他是乡亲们眼里和心目中的土秀才。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张老师学生时代非常喜欢读书,同时也受到父亲身上那种中国最朴素的农民本色所熏陶,养成了诚实、稳重、质朴、待人真诚、甘于奉献等品德。
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他坚持把从国学中汲取的精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见贤思齐,提高道德修养、人格品格。他认为,通过多读经典,建立起自己的仁德,有了仁德才会有师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建立自己的仁德,不是听别人讲,而是自己真正的去做,要向圣人学习,也就是向经典学习。
张老师时常思索中国人的特质来自于何处,这种传统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并将如何将这些传统传给学生和下一代。20多年的求学生涯让他潜心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无暇顾及心灵的问题,有的时候竟发现知识并不能给予心灵的力量,甚至知识越多就越感空虚越无助,心无定所、心灵没有安放之处。他渐渐认识到,任何想通过外界的肯定而获得自己内心安定都是错的,唯有自己内心的强大才能成就真正精神上的巨人、才能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才能在任何时刻都能气定神闲、宠辱不惊。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开始寻找起了这种常使自己魂牵梦绕的学问——方法便是读书!
读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信奉开卷有益,拿起书就读,读来读去无甚进展,除了记住一些知识外并无自己想要的,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翻开了已经在书柜里放置多年的《论语》,从中看到了其中的几句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一个极大地触动,这一句句或朴实或慷慨或智慧或哲理的话就是人生之道,简单却不易察觉,时时在身边却经常被人遗忘。这就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这就是中国最智慧最富哲理的学问。他用了5个月的时间把《论语》读了100遍,更加坚信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坚守一生的学问,接下来又将《大学》、《中庸》、《老子》、《论语》都读到了300遍,《诗经》、《易经》也快近百遍。每一遍都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都会感慨圣贤是怎样以一种悲悯之情,来护佑中华民族不断向前。通过读书,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虽然是一名理工科的老师,但文化兴衰人人有责,特别是在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时代,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份情怀是极其重要的。
张老师在理工大学工作7年来,在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教学技巧、方法、扩展知识,积极参加院、校举办的教学比赛,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包括“2014—2016年度校优秀主讲教师”、获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等。他越来越发现,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不能从人性的原处打动学生,即使掌握再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也都只会起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用。学生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振拔,精神饱满了才会不空虚、才会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多诵读经典,温润自己的心灵,开阔自己的人生格局。作为一名教师有很多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让学生们也都来读经典,体验人生意义,实现心灵成长,行动迫在眉睫。
起初,他有了举办国学讲座的想法,过程中参与讲座的人寥寥无几,尽管讲起来不那么深刻、生动,有些诚惶诚恐,但唯有支撑他的是道统坚守、对中国文化继承和延续的一种使命感。2015年,当他得知台湾的王财贵先生倡导诵读经典教育活动时很受启发,使他萌生了一个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的想法,因此他倡议在学生中间发起了《论语100》读书活动,其宗旨是号召大家先用不求甚解的方式把论语读完100遍,读完之后再理解其意思。在《论语100》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参加活动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由起初的几个人参加到现在近百人参加。自动化学生刘嘉明同学在毕业前完成了诵读《论语》100遍,他说这个活动使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对于文化、责任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与张老师交谈的时候,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自信潇洒帅气,真正是经典涵养了他的气质,提升了他的自信,临走张老师送了他一套《王阳明全集》,鼓励他在工作岗位和社会活动中要时时体现君子之风,树理工良好形象,他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很正式的向张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
翩翩儒士展温雅 无悔青春献年华
通过开展《论语100》读书活动,张老师体会到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能从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必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能影响其一生。
为了使国学更加深入人心,张老师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秉承国粹精神、弘扬民族文化。2015年,张老师在给材料物理系学生一次讲座中,从大学的意义、成人之道讲起,可能是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中走出来,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人生的问题,因此一开始学生们并没有听太懂,当提问到经诵读典体会的时候,只有一个同学举了手,他有些失望了。学生们看出来了他的失望开始安慰说,老师我们知道读书好,可是读论语太难了,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读它的好处,最后有很多同学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张老师的建议读书。其实他很能理解这些学生,他们刚刚从高考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才刚刚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怎么玩都还没想好呢,更别说要读这些极其拗口的古文了。张老师何尝不是在若干年的苦苦寻觅才找到这条圣贤之路啊,这就更坚定了宣传国学的信心和决心。这个班现在已经大二了,张老师教他们专业课,他们还是那些学生,成绩很普通,他们更鲜有人真的读了论语,然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那声“老师好”是很洪亮的,他们可能已经在热力学老师的课堂上体会到了尊师重道的含义,他们只是觉得自己还太过年轻不懂得珍惜现在的时光去读那些拗口的诗句吧。张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在回答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写看重老师的品德,育人在前教书在后,先传道后授业解惑等等。说明学生们对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些许的思考,只是还不够深刻,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已然上升了一个高度,他很欣慰。
在应用学院数学系罗来珍老师的发起下,张老师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在一起搞了一个读书沙龙活动,他在读书沙龙活动中做了题为《溯文化之源树道德典范》的讲座,和大家分享了一下中国文化起源以及如何树立自己心中的道德典范,他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亲自来读一读《论语》,都能体会到圣人之道,关心到自己心灵。每个人都要努力做自己的道德典范。罗老师在听张老师讲完之后谈了两点想法,一是经典真的能极大地改变一个人,让人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一定要完成《论语100》的诵读。这就是见贤思齐的内涵吧。
2016年,在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上大学物理课的时候,张老师决定在早上第一节课前20分钟左右到教室,带领对经典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晨读,读《大学》、《论语》,还教他们唱古诗词谱成的歌曲,其乐融融,好不热闹。读到铃声响起开始正式上课。当朗朗读书声响彻整个楼宇的时候,他的眼睛多次湿润了,因为这些孩子们可能还不太在意,经典也许不能短时间对其产生显著变化,但智慧的种子一经播种下去,只要假以时日,必定生根发芽,影响他的一生。学生们做完经典晨读后,上课的精神头明显足了,而且在交谈中也能说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功夫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了。目前,许多学生都会在张老师上课的时候提前到达教室,跟着张老师了解、掌握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
学校图书馆得知张老师的做法后,经过前期的采访、编目、主题揭示、典藏等工作,于2016年6月30日将第一本真人图书《论语诵读推广者张国华》正式上架,供读者阅读。这次真人图书的阅读时间为90分钟,对《论语》诵读已经达到300遍的张老师,与真人图书馆的首批读者分享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深远影响,阐明了如果把《论语》作为行为准则对于在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这一观点。他以讲授《大学物理》的逻辑思维、以深厚国学素养与读者进行了交流。在引经据典、生动活泼的讲述中,国学经典似乎离我们不那么遥远,掌握和坚持一种切实可行的诵读方法让《论语》与读者距离更近。真人阅读结束时,应读者要求,他在最后领诵了《论语》第一章《学而》,到馆的读者们也在跟读过程中获得了借由诵读《论语》这一途径可以达到修身悟道的初次体验。真人图书的上架是图书馆真人图书馆开馆的首秀,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曲贵民馆长做了开馆致辞,年过七旬的老馆长陈捷参与了整个阅读过程,经验丰富的老馆员给予了积极反馈,学生代表更是跃跃欲试想和真人图书做更深层次的交流分享。
宁静思远绘五彩 积溪流而成江海
书中自有千钟粟。在张老师教过的学生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他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只要通过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就送书作为奖励。对于那些通过努力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他也赠送书籍鼓励他们加倍努力。他自费购买了《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孝弟三百千》、《王阳明全集》等书籍,对那些在学习、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们进行奖励。
书籍对于张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张老师家里,家具可以不豪华,但书柜一定要大,他的书柜里除了专业工具书、教材书籍而外,其余的就是哲学类和涉及国学方面的书籍。他除了热衷于在授课之余向学生们宣传国学思想和理论,还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宣传普及国学精神。他经常义务参加一些专题讲座,去哈西继红小学的班级里给孩子们讲国学课,作了题为《人物历史文化》的专题讲座,去阿城万博国学馆进行专题讲座等进行公益性宣传。
在笔者与这位80后教师交谈中,他颇有感触地谈了自己的体会,读书不需要多么隆重的仪式、多么正式的场合,一个人可以读,两个人也可以读,当一个人读得多了有了变化,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学生有兴趣的就会找我聊天,我就会多和他说一些。暂时还没有兴趣的我也不强求。古人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社团国学社正在审批过程中,让对国学感兴趣的同学来组织大学生进行国学各个方面素养的熏陶,逐渐让中国优秀的文化浸润到他们的生命里。他也在计划自费编写《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国学经典手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手册伴随他们四年,即可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脾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做人道理。在工科学校,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校的内涵建设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关键场所,应该下大力气在学生品德养成上多下功夫,使他们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和秀外慧中的贤良淑女。如果老师们能够在大学生四年的学校生活中多多影响、引导他们,我们的学生必定能够更大程度上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完整人格、内心具有更大格局的人,学校的风气必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社会必定更加和谐,祖国必定更加昌盛,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更加焕发勃勃生机,强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