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学校确立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加强校风建设的整体发展思路,迈上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新征程。就哈尔滨理工大学而言,人才强校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优秀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正在彰显。在学校即将召开第三次党代会、规划“十三五”之际,学校推出“为党旗增辉”专栏,旨在充分展示广大优秀党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可贵品质,从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广大师生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新贡献。
葛馨与留学生的缘份始于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中文专业毕业的她将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融入教学,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教学相长,学生的热情也感染着老师,葛馨开始喜欢并且爱上了汉语国际教育。经过认真准备,葛馨于2004年报名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这是我国唯一由官方认定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葛馨一路顺利地通过各项测试,成为我校第一位获得国家“高级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并于2005年3月,作为我校第一位专职对外汉语教师,承担起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心系学校的拓荒者
留学生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使者,留学生数量的多寡和层次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998—2005年,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由43084人增长到141087人,每年成倍数增长,国内高校的国际教育在这些年发展迅猛。而我校留学生教育才刚刚起步,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国际教育呢?葛馨一直没有停止思考。
在学校,葛馨一边教学,一边管理;回到家,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高校教师没有坐班制度,可是多年来,葛馨不仅工作日按时上下班,就是周末、假期也要随时出现在办公室、留学生宿舍。丈夫偶尔会抱怨说:“葛馨是人在家,心还在学校。”不过抱怨归抱怨,最支持她的还是家人。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环境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再加上远离亲人朋友,会导致来华留学生因出现心理落差而无所适从,有的留学生情绪非常不稳定,难以集中精力学习,产生文化休克,甚至有极端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葛馨深入了解留学生在行为、思维、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风格差异,总是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和思维方式,她常常对同事表达这样的观点: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承认,植根于不同民族土壤、适应各自社会发展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要做到求同存异,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要做到尊重学习者各自的文化背景,因势利导,努力为留学生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葛馨带领老师们走进名校,深入课堂,虚心求教,认真研讨;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学术讲座、师资培训。日积月累,潜心经营,终于形成了自己教学特色和管理制度,使学校的留学生数量从少到多,教学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留学生管理从被动到主动,留学生的一切事务逐渐步入规范化。
勇于实践的探索者
一直以来,我校的留学生教育只有语言培训,教育结构单一、办学层次低、生源不稳定,与学校整体办学规模不相称。葛馨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与团队一起把学历教育作为发展目标,历经三次申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9月,获准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招收第一届中国本科生,2012年招收第一届外国留学生,这一年也成为我校“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历教育”的起点。
葛馨总是想在先,做在前,心系留学生教育,不断地进行探索。如果教师多年从事几门固定的课程,会比较省时省力,也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是纵观葛馨所承担教学任务,你会发现她所讲授的课型是全面的: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课,也包括文化、语音、语法等语言文化知识类课程;你还会发现她所教授的教学班是多层次的:包括零起点、初级、中级和高级,还有学历班、短期项目班。年年上新课很辛苦,可葛馨认为,自己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课型、各个层级的教学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管理教学。
葛馨认为,留学生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而应该以教学促发展,以活动促提升。需要利用课堂以外的活动加强学生汉语的语言实践,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她亲自筹划组织,带领老师们摸索实践出一系列形式多样,并且为留学生喜爱的文体活动。比如举办留学生趣味运动会、汉语演讲比赛、教室布置比赛、软硬笔汉字比赛、春游等,请中国朋友教留学生打太极拳、剪纸,邀请留学生到家里作客,让留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家庭的氛围与特色,还教学生们品茶、包饺子、做中国菜,感受地道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学生去市内景点参观游玩,感受哈尔滨的风土人情。如今,这些活动在留学生中口耳相传,形成良好的口碑,在学期初,留学生们就充满期待。
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是我校一贯的指导方针,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一方针落实到国际教育之中呢?葛馨意识到,单一汉语本科专业无法满足留学生教育的需求,增加本科专业,拓展可行的培养项目,是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途径。找到了方向,就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和落实,从不懈怠。尽管距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她意志坚定,她说过:“实现目标的过程犹如一场接力赛,只要每一位参赛者都成功地传递下去,目标必将指日可待。”这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推动了自己,也感染着别人。
坚持原则的管理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葛馨看来,管理并不单纯地规定禁止、惩罚的措施,而是通过管理,结合服务,达到留学生和管理者双赢的局面。“原则性强”是同事们对葛馨工作作风的共同评价,她的原则性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约束。在葛馨的眼中,课堂是神圣的,不管怎样重要的事,都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同事曲溪蒙清晰地记得一件往事:“那时我刚工作两年,有一天,葛老师的孩子发烧,她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当她准时站在讲台上时,孩子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我当时不能理解,但还是由衷地敬佩。这件事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正确地理解和全新地认识。”
葛馨对待自己的教学非常严苛,从不轻视每一节课,从不因为个人原因请假或串课,从不迟到、早退。她的律已行为给同事树立了榜样,教学也顺理成章地秩序井然。在南区教工食堂工作的员工,几乎都认识我校的留学生教师团队,因为这些老师们总是最后到教工窗口吃饭,原因是下课后还要为留学生们解答一系列困惑和难题。
由于留学生身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教学管理无法纳入学校的教务系统,但我校的国际汉语教学一直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也赢得了省内同行的尊重。葛馨和她的同事们用无私奉献、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建立起即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学生眼中的良师 同事身边的益友
“老师是个严守时间的人,课下作业也会留很多,我们觉得课程特别辛苦,而老师总是认真检查我们的作业,让我们非常感动,并且我们惭惭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很大。用重要词汇来造句对提升我的语言能力有很大帮助。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老师的真心信任和真心喜爱,我们很幸福!”这是学生用母语对葛馨老师的评价。
爱学生,无私而真诚。一位泰国留学生意外骨折, 学生远离父母,只身承受病痛。葛馨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她带头为学生捐款,安排教师去房间补课,并且亲自包饺子给她补充营养。真诚地关怀让学生非常感动,在回国休养半年后,该生又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理工大学继续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葛馨老师对学生们无私的关爱,让已经回国多年的留学生一直惦念着母校和老师,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多年来,留学生们不仅经常给老师发邮件、打电话,还创造机会专程回校看望。爱就像一粒粒种子,植根于留学生的心田,盛开出知华、友华的花朵。
作为系主任,葛馨在工作安排上始终践行着“服务大家”的理念。她能够尊重团队意见,照顾特殊情况。系里以年轻女教师居多,家里孩子小,总是不时地会有孩子生病、教育困惑等情况发生,葛老师都会热心地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介绍熟知可靠的医生,积极协调串课代课事宜。
葛馨的行事顺序从来都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已。申报课题对教师来说是大事,每个人都非常重视,但她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是站在学科发展的立场,思考的是团队的建设和提升。她组织教学团队集体申报学校的教改课题,组织大家一起研发教材。这种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更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示范下,对外汉语系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所有教师都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向上,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葛馨比同事要年长10多岁,在生活中她充满热情、有担当,不管哪位教师家里有困难,不管哪位教师心里有烦恼,都愿意来找葛馨葛老师帮忙,有事没事都喜欢来和葛馨老师聊聊天。学生们心里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困难,也都找她倾诉,因为在大家的心里,她不仅是一位令人敬重的系主任,更是一位为人暖心的“知心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