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0日讯 (记者 王蕊) 30日,记者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行的2014届毕业生春季供需洽谈会上获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哈理工采取了系列的应对措施,重点关心以家庭经济困难为代表的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开展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引导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
自2005年开始,哈理工先后有499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奔赴乡镇农村、地震灾区、中西部贫困地区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8年来,该校共为499名志愿服务基层的毕业生减免校内贷款43万余元,奖励110万元,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
截至目前,学校涌现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满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甘肃省先进个人、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陈艳刚,“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于衍刚等一批在基层成长的优秀人才。
重点解决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需求
哈理工大学2014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为3372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42.3%。该校认真分析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全体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档案和就业手机通讯录,通过就业短信、微信、微博等媒介,实现了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需求第一时间发布、共享。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给学生发送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4万余条,并向用人单位进行重点推荐。
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进展和求职心理,引导特殊群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建立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科学的职业选择观、道德诚信观,合力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
看准民营和外资企业,注重学生专业发展空间
过去,哈理工曾是装备制造业选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随着许多国企的集团化发展,只有贴有“985”标签的院校毕业生更受青睐,人才输出一度出现了“断档”。
为此,学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立交桥工程、千家企业进校园工程,邀请个人单位来学校举行双选会,成功邀请50余家企业来校举行供需会。一年的时间,学校共召开大小供需说明会700余场,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近年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大量外资企业也进驻我国,对人才需求量极大,哈理工也看准了民营企业的人才储备理念, 2011年,学校开拓了长三角地区的盐城、扬州、南京、昆山等7个城市建成了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形成了人才输送链,实现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来源: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