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团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大中学校实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我校申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和创新”项目获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此次试点工作统筹考虑各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试点方向和实施方案,团中央从全国共青团系统包括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高校团委、中学团委工作项目中确定489个项目为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本次试点工作全省共青团系统共有包括团省委、牡丹江团市委、哈尔滨第三中学等19个项目入选。
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是新时期共青团自身建设、时代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要。面对新时期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组织形式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立足团的整体中长期发展格局和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需要,积极应对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通过创新试点,进一步深刻把握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更好地认识和遵循学校共青团的工作规律,着力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素质拓展、权益维护、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创新,总结提炼推广有价值的创新工作经验,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和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学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团中央在全国共青团系统开展了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工作。
我校申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和创新”项目此次获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是继我校申报的“理工科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性研究”获得团中央青马工程年度研究项目后,我校在青马工程及学生思想引领领域的新的突破。多年来,针对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实际和青年群体的新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学校党委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程为载体,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样式,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体系。在青马工程的实施中,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部、宣传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学院密切配合下,构建和完善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网站和各级学生学理论研究会为载体,以网上网下互动为主要学习模式,以社会实践和课题制为创新延伸手段,以制度及基地化为保障、以分层次培养为原则的多层次、立体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形成了“12345” 培养格局,即:1个目标和1个依托: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依托;2个主要内容和2主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网站的网上网下载体;3个培养层次:初级、中级、高级“三层次”;4个培养过程: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社会观察和课题研究、对外交流“四个环节”培养过程,5个结合和5项保障: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培养和长期跟踪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与一般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引导和满足需求相结合的“五结合”培养原则,实施了教学实践师资保障、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经费保障、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举荐保障“五个保障”具体举措。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之路。先后有一大批优秀的理论骨干荣获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省十佳大学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我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原省委书记吉柄轩等领导同志对我校此项工作做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同时加编者按推广我校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优化培养内容及机制,与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和青年自身成长需要相结合,在思想引领的基础上,深化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品质特质培养,重点加强种子库建设及基地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普及化的问题,探索大学生骨干进社区进班级等实践基地挂职锻炼的理论延伸环节,深化党建带团建等保障环节,重点加强能力素质培养。在培养环节上,不断在“凝练固化、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上下功夫,即注重学习成果的凝练固化,进一步完善种子库和学生骨干培养档案,对近些年的学生骨干进行典型培养及跟踪培养,抓好结业论文和学习心得的质量,同时凝练培养特色,编辑学习汇编和成果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力度,增强针对性和整合力,突出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在培养内容中,加强能力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拓展和延伸,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先行;在基地建设上,依托传统工作优势,把青马工程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相结合,逐渐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培养环节,逐渐探索大学生骨干进社区和校内外机构挂职锻炼的延伸环节,派出理论研究骨干进行实践锻炼,使培养更具鲜明特色和现实性,在学生骨干培养方面搭建理论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挂职锻炼基地等;在培养层次上,注重培养层次的深化提高,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培养体制,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英才学校”,构建高级研修班、精英培养班、初级培训班、拓展训练班等全新的培养培训体制,提高培养深度和实效,开展“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成长训练营”,通过思想引领、意识培养、观念转变、成长规划、素质拓展、能力训练、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层面,采取参与式、体验式、个性化定制式以及nlp等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对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切实提高青马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化导师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9名理论学习导师的基础上,探索学生科创导师、人生能力素质成长导师等内容,加强培养的指导;在党建带团建环节上,深化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保障力度,同时依托院级理论研究会,特别是班级理论研究小组及团支部,重点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普及性培养工作并制定分类实施方案,即大学生骨干重点研究、培训成员重点学习、普通学生关注热点人生成长的培养模式,达到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追求者、发现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导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初具觉悟者的目的,特别是通过日常生活及人生成长向普通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人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