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观感《法治中国》 践行教师使命-ag真人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观感《法治中国》 践行教师使命-ag真人
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院处动态 当前位置: ag真人 > 院处动态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观感《法治中国》 践行教师使命

法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活动侧记

作者:王立兵责任编辑:薛云霄 审核:校对:
来源:法学院 日期时间:2017-09-14 10:25:55点击: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近期,电视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热播,该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新征程 新起点 新使命

该片热播,正逢新学期伊始。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作为法律人群体,法学院教师观看该片,更多了一份新的使命,更增加了一份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老师们纷纷撰写心得体会,抒发情感。学院共收集到心得20余篇,占教师比例的90%以上。为了集中反映大家的学习热情并展示其学习成果,法学院党总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组织,成立评委小组,对提交观后感征文进行评比并隆重表彰。本次心得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优秀奖十名。同时,该活动作为学院“两学一做”规定动作的重要环节,党总支书记冯万里同志对该次活动圆满成功给予很高评价并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大家以学习心得为新的出发点,结合两学一做要求,践行法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做好选优树典等各项工作。院长袁晓波教授则从学院建设、发展大局出发,希望大家肩负法律人使命,教书育人,积极回应法治国家的新命题,勇于迎接挑战,做出理工法学人的贡献。副院长韩冰要求大家课堂之上积极传播法治精神,培养合格的法律人,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法治国家,教育先行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离不开长期的伟大实践,自然也离不开法治教育。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学院教师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倍感振奋,也更坚定了自己现身法学教育的信心。王睿老师在心得中写到,欲实现法治中国梦,应通过培育法治的社会根基,在全社会建立法治国家的共识。大陆法系的传统与法治教育密不可分,法学人才培养是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马珊珊老师从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怎样培养合格法律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展开”,并从自己切身经历,就党员教师的修养和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王荣华老师认为,《法治中国》这一政论片是不可多得的现实版法治教育片,并从党员修养和四有教师标准等方面,检视、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能力。

科学立法,法治前提

《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理讲到,“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点,也是人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先进的治理理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但是,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而良法之治必须满足科学立法精神:符合基本法理,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一国文化并紧跟实践需求。李莹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参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立法的经验,认为科学立法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客观规律,体现时代精神,特别强调了专家学者在立法方面的重要作用。王立兵、任江、王睿三位老师均参与了《民法总则》“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部分专家意见稿的起草论证工作,对此感触颇深:一方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智力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国实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李俊刚老师特别强调了中国法治道路特色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立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搞大跃进,不搞全盘西化。这是符合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映了法理专业理论背景。

严格执法,依法执政

法治国家,关键在严格执法,主要是依法行政。对此,薛靖超老师结合权力清单思路和法学院参与省政府该项活动实践,认真梳理了权力清单改革的历史和成效,深刻指出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症结所在,并从该片中受到极大鼓舞:政府厉行法治,示范关键。政府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守法的榜样。韩丽丽老师强调,法治中国即构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是法治政府建设,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这与我省近一段时间以来积极打造和谐的营商环境以及政府积极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实践是高度一致的。

公正、便民司法,法治保障

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关于司法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二十多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不断的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2003年时提出的司法目标是“公正和高效”两大目标;后来司法权威面临着挑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提出了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把权威又作为司法的一个目标。十八大继续延续了这样一个提法。它是由于每个历史阶段发展不同,社会情势不同,提出的目标也不同。但是不管再怎么变,公正一直是司法的最高追求。高效也好,权威也好,都要服从并最后归结到公正上去。所以公正司法其实就是对司法的一个价值要求。王明明老师写到,公正司法关键在于一支专业的司法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道德自律能力,信奉法治,坚守良知,敢于同人情社会陋习进行坚决斗争。司法除公正价值外,还应遵循便民原则,让每一个公民及时方便地感受法治的力量,这有助于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尚淑敏老师从人权保障、立案登记制、阳光司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四个方面充分阐释了司法改革的民本本色。最近,法学院和香坊区法院正在积极探索包括校园法庭、教师陪审员等在内的全面深化合作机制。这对于提升司法公正形象,传播法治精神,都将起到引领作用。

法律人守法,引领全民守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就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全民自觉守法,使法治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除了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顺势而为,引导整个社会全民守法的社会风气外,法律人守法作为全民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同样值得重视。

王立兵,黄大威老师强调,在法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未来法律人守法意识的培养,并从严格教风、严格学风、努力引导正确的权义观、重视法律职业伦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单莹老师则侧重探讨了大学环境下依法治校以及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

最后,在观后感的结尾处,各位教师均表示要在未来的强校建设中继续发挥法律人的应有贡献。这里可用一位资深法律人讲话,作为结语。

《法治中国》,提振精神;法学教育,责无旁贷;法治道路,法律人引领。(摄影:薛云霄)

会议现场

学院领导给获奖老师颁奖

部分获奖证书

征文作品展示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