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称材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野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上发表了题为“texture property and weakening mechanism of mg-3al-1zn alloy by interactive alternating forward extrusion”(已在线出版,doi:https://doi.org/10.1016/j.jma.2021.05.007)的学术论文,王野为第一作者,李峰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杂志是全球第一本专注于镁及镁合金的学术期刊,最新影响因子if=10.088,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位居全球80种sci收录的冶金与冶金工程类学术期刊第1位,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教授。

传统镁合金成型多采用铸造工艺,而铸件材质不够致密、承载能力及制品性能存在不足之处。比较而言,变形镁合金组织更细密及均匀些,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但大多数镁合金在发生塑性变形后具有强烈的基面织构,当垂直或平行于这种织构方向施加外力时,柱面滑移系和锥面滑移系难以启动,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李峰教授提出了交替挤压法(alternating forward extrusion,简称afe),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51975166)资助下,通过研究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交互式交替挤压成形过程中大部分晶粒沿外力方向滑动并发生偏转,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丝织构。随着加载道次的增加,孪晶组织逐渐消失,锥面滑移形成的{10-12}和{10-13}织构也逐渐消失,{10-10}<11-20>柱面滑移形成的织构成分增加。为镁合金交替挤压成形织构类型和强度与性能的协同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博士生王野为一作的另一篇论文“mechanism of plasticity enhancement of az31b magnesium alloy sheet by accumulative alternating back extrusion”近期也被《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期刊录用待发表,通讯作者为李峰教授,我校为唯一完成单位。一年内李峰教授带领特种塑性成形课题组在该期刊上连续录用和发表3篇学术论文,表明所先后提出或发明的交替挤压(afe)、错距挤压(se)等多项特种挤压成形新方法和相关理论被国际同行所认可,也得益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在轻合金研究领域长期积淀所打下的良好基础。
2018年王野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材化学院材料成型系,同年获保送资格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于2019年直博。从本科毕设起,就一直师从李峰教授。在导师耐心教导启发和课题组成员们的鼓励及帮助下,从最初的迷惘到逐渐得心应手。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先后在j magnes alloys、mat sci eng a、j mater process tech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中科院一区3篇,影响因子>10有2篇,esi高倍引1篇,影响因子累积达36.658。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
材化学院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环节,鼓励研究生夯实专业知识储备、勇于探索及创新。同时也出台了强化培养过程及质量监管、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行业会议进行学术交流、邀请领域内著名学者或专家做学术报告等多项举措,促进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和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