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外儿童文学论坛”-ag真人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外儿童文学论坛”-ag真人
欢迎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新闻网!
院处动态 当前位置: ag真人 > 院处动态 >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外儿童文学论坛”

作者:杨晔 王爱东责任编辑: 审核:校对:
来源: 日期时间:2020-12-21 14:37:59点击:

12月19日,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代中外儿童文学论坛》在线上隆重举行。本论坛以“新时代中外儿童文学:跨学科融合性研究”为主题。论坛共有来自各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旨在增强儿童文学与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融,实现研究成果上的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促进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互鉴。论坛不仅打造了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助力我校中外儿童文学研究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

外国语学院常颖副院长致开幕词。她介绍了论坛宗旨,对莅临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给予论坛鼎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并真诚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自左向右依次为:常颖副院长、秦明利教授、吴翔宇教授、舒伟教授、徐佩教授)

主旨报告由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欧美文学研究所所长秦明利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教授,他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路径包含了内部“贯通”与外部“联动”两个层级,我们应将这种跨学科实践纳入系统论的视野,超越“纯文学本质主义”与“非文学工具主义”的理论偏狭,推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一观点为我国儿童文学跨学科交融,为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创新性指引。

之后,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舒伟教授以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文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并通过童话心理学视阈重新审视现当代童话叙事文学的认知和审美特征、功能,对跨学科儿童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系系主任徐佩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民间故事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观念是民族世界图景的语言单位,承载着民族的知识、经验、情感与评价,构成民族心智世界的基本文化内核,强调家庭观念和民族性研究对推动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旨发言结束后,秦明利教授对主旨发言进行总结。他指出,各位学者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发言,必将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增强儿童文学与各领域间的跨学科交融添砖加瓦。

(分论坛主持人自左向右依次为:张春烨博士、杨晔博士、冯小庆博士)

本次论坛设有3个分论坛,分别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视角出发,围绕儿童文学展开研讨。参与分论坛的师生横跨英、日、俄三个语种,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视角多样,交流热烈,思想的火花四射,实现跨语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互鉴。

下午的主旨发言由俄语系徐佩教授主持。独联体国家的三位专家的发言加深了国内学者对当代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儿童文学及其研究的了解,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视野。日布莉·维拉·尤丽耶夫娜详细介绍了“焦特卡奖”获奖作品的体裁与主题特征,勾勒出当代白俄罗斯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马特鲁索娃·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娜则在宏观梳理当代俄罗斯儿童文学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群、创作主题、作家风格等框架解读了当代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整体图景,在具体文本分析中,向与会者呈现当代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时代特征。切尔涅谢娃·叶琳娜·格纳季耶夫娜着重介绍普遍的和民族的基本观念以及原型的映现问题,揭示童话的原始形象和原型在童话故事中的转换,探讨童话中人物形象的民族特征。

(外国专家自左向右依次为:切尔涅谢娃教授、日布莉副教授、马特鲁索娃副教授)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仿佛为人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年底新冠疫情再次偶有发生,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亟待收尾。外国语学院在这一特殊时期举办本次学术论坛,时间紧,任务重。面对重重困难,许多师生参与到论坛的筹备中,正是他们的参与和付出,才使得论坛能够顺利召开,使得这隆冬下的冰城变得温暖火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