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学校组织召开《中国制造2025》科研工作专题会。副校长郭二军、各学院院长与科研副院长以及科技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专题会。会议由郭二军副校长主持。
会上于晓洋处长围绕“为什么打造中国制造、打造什么样的中国制造、怎样打造中国制造”三大方面介绍《中国制造2025》,深入阐释了《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九项战略任务,依据十个重点领域及其23个优先发展方向,结合目前国家科研战略发展趋势和科研工作环境现状,针对学校传统行业优势和学科优势,分析了我校面向《中国制造2025》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副校长郭二军就学校如何做好《中国制造2025》的近期工作,从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当前任务、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在会上进行了阐述。
郭二军副校长提出工作总体思路是:抓住机遇,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2025行动规划,跻身于中国制造2025,参与和面向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2025做贡献,实现自身发展与水平提升。为做好此项工作,他谈到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1.立足基础,着眼长远。选定内容方向要依据现有基础,但不局限已有基础,要用发展的观点,站在未来的角度科学适度地拓展内容和方向。2.广泛参与,突出重点。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更多的课题组及团队参与中国制造2025,把基础好,契合度高的方向和团队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重点抓、抓重点。3.努力介入,全面面向。努力使更多的团队跻身于中国制造2025行列,参与可能的工作,同时,对不能直接介入的团队,也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需求方向,与相关可能合作的企业建立关系,争取多渠道项目资金,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要与中国制造2025高速公路同向而行,哪怕他人造航母,我们提供个螺钉也是值得的。4.找准点位,攀高结贵。我们组织好可能参与的中国制造2025团队后,一定要找到协同的对象,建立ag真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引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参与,我们要想做到参与必须攀高结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校院共同去搭建平台寻求高校院所和企业,与之建立协同关系。
会上,郭二军副校长在谈及当前任务时指出: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学院行动规划和学校行动规划。规划要接地气、切合实际、富有前瞻性,注重依据的发掘,决不允许因遗漏一丝一毫的基础而丧失可能的规划内容和方向。具体任务:1.认真研读国家战略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筛选我们可能介入的领域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研讨相关的内容和方向,挖掘可以延伸的内容和方向,初步确定拟介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2.凝练科研方向、组建及整合创新团队。对初步确定的方向,再度根据国家的需求,和学科团队的基础实际,凝练方向,组建和整合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的团队。要做到一个团队一个方向,多个方面,若干内容。做到方向和队伍相匹配,他还着重强调了团队建设,团队建设要与2011协同创新结合起来,我校电气学院入选黑龙江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获1000万的支持经费。各学院都要有组织地开展协同创新,否则,就无法做到水到渠成。培根讲过:“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不断努力的行动。3.开展网上网下调研。针对确定的方向和内容,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调研。通过调研明确国内外发展现状、引领该方向的国内团队、重点制造企业,为进一步调整确定方向奠定基础,为攀高结贵找准对象。4.搭建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调动一切资源,为团队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实现攀高结贵。作为校院两级管理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老师搭平台,建高速公路,实现团队成员与企业的互联互通,最终成为协同合作的伙伴。5.引领广大教师走入企业,走进技术市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词是制造,制造离不开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中国制造的全部。我们要开展科技创新,参与中国制造就必须深入企业。教师深入企业应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新常态。工科学校的教师不进企业,不了解企业,仅从育人的角度讲是无法成为合格教师的,企业不仅是工科教师向实践学习、锻炼自己、增长本领和才干的大课堂,也是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阵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必然要求老师们走入企业接地气,这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6.中国制造2025也为文科学院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将伴随着国家制造业、经济、社会进步等诸多技术层面以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大量智力支持,文科学院也要积极从中国制造2025中挖掘出相关联的智库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做好行动规划。
郭二军副校长就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我们要站在国家、学校、学院和教师个人共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国家有需求,老师有诉求,学校有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组织好,服务好,做好科研的组织服务工作是我们各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作为,丧失发展机遇,我们将无法向老师交代、向岗位交差、向未来交卷。我们要颠覆以往对新生事物“认识慢,行动缓,不入流,难发展”的局面。2.认真组织动员广大教师学习、参与2025发展规划。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如果我们广大教师认识不到位就根本谈不上参与。因此,各学院要做好动员工作。动员不是传达,做好动员工作的标准是:实现认识上的一致性,行动上的积极性,后续工作的主动性。通过上述工作,要做:“第一、人人了解中国制造2025。第二、人人清楚本学科可能参与的国家2025的方向和内容。第三、人人研究自己参与的2025方向,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和技术路径跻身到国家制造2025的高速公路上去。”3.群策群力、组织好2025学院行动规划的制定。组织好国家制造2025学院行动规划。在发挥教师、团队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研讨、论证,科学地制定战略规划。4.注重营造创新科研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科研工作的三要素是:科学方向,科研团队,科研平台。此外,还有一个环境要素,虽不起决定性作用给,但却至关重要。抓住这些要素,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灵魂。科研平台不仅指实验条件、学科平台,还包括企业合作的平台,协同创新的平台等等。环境能影响人,能改变人,能造就人。建设一个美好的人文环境将有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背对着喜马拉雅山永远登不上珠峰,这说明方向很重要;好虎抵不过一群狼,这说明团队很重要;再好的赛车也追不上宝马,这说明平台很重要;再大功率的电壶在西藏也不会把水烧到100摄氏度,这说明环境很重要。
郭二军副校长最后说,如果我们把“方向、团队、条件、企业、协同、环境”作为新时期科研组织与服务工作关键词的话,只要我们紧紧的抓住这些核心问题,我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摄影:刘畅)
郭二军副校长讲话
科技处于晓洋处长解读《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科研工作专题会现场